中國2007-2010
李易安 | 2022.11.17
2007年從香港坐「京九直通車」去北京,是我此生第一次在中國自助旅行。彼時兩岸沒有定期直航,往來仍不方便,一切都好新奇。
在北京時,我常常想起小時候讀過的一本兒童遊記,裡頭記述著一個台灣小孩80年代第一次去北京的經歷。印象很深刻,那個作者寫道,「我們只要開口一說『北平』,當地人就會問,『台灣來的吧?』」
那趟北京之後,便對中國深深著迷。
直到大學畢業之前,我幾乎每個寒暑假都會往中國跑,每到一個城市,就會和豆瓣上的中國網友見面,以一個外來者的視角和身份,體驗了那個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才氣、躁動和樂觀。
這時候的中國,就像一個超大型的工地──尤其是北京,整座城市都在為奧運會趕工妝點,前門、大柵欄一帶拆得如火如荼。
▲ 北京西直門車站,2007年。這個車站是京包線的起點;新的「北京北站」站體完工之後,這座舊車站便成了古蹟。
▲ 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,2007年。
▲ 北京,2007年。利群烤鴨當年很有名,很受外國人歡迎。附近的胡同拆到一半,只剩下利群烤鴨一幢老屋鶴立雞群。
▲ 北京,2007年。前門棕樹斜街的胡同。
▲ 安徽歙縣,2007年。
▲ 安徽歙縣,2007年。
▲ 新疆吐魯番,2007年。
▲ 新疆喀什,2007年。這片街區,後來聽說拆了一些。
▲ 新疆喀什,2007年。
再到了2010年,我來到北京交換學生一個學期。
當時台灣並不承認中國高教的學分,因此多數時間,我不是在校園裡找尋被學生擠爆的課室、蹭進去旁聽,就是和農民工一齊鑽進「綠皮車」的硬座車廂出京去蹓躂。
反正結果差不多,都不見得有位子坐。
看著照片,彷彿都還能聞到那時中國的氣味──那是一股混合了塑料味、汗臭、菸味,有時候還摻點煤炭味的神奇氣味。
當時遇到的大部分人,都覺得這個國家、自己的人生,正在變得愈來愈好,面對外來的一切事物(包括我這個台灣人),也都充滿了好奇。
▲ 北京大學36號宿舍樓旁。
▲ 上海徐匯區。
▲ 上海車站,即將停駛的「上海-北京」綠皮列車。
▲ 河北承德。
▲ 遼寧瀋陽,一間餐廳裡的神龕與茅台。
▲ 往吉林通化的火車上。
當時中國的鐵路常常超負載運行,幾乎每班車都是爆滿狀態──在我的經驗裡,只有東北的火車是例外,往往沒什麼乘客。或許是因為,東北過去曾是中國鐵路線最綿密的地區,也可能因為改革開放之後,東北的人口便一直嚴重外流。
▲ 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區。
▲ 吉林集安,河對岸就是朝鮮(北韓)。
▲ 山西大同。
▲ 山西大同。
▲ 山西大同。
▲ 山西大同。
▲ 往寧夏銀川的綠皮車。
▲ 去銀川的列車上,坐我旁邊的小男孩。他是我此生第一個速寫模特兒。
▲ 青海西寧。
▲ 青海西寧。
▲ 青海西寧。
▲ 西藏拉薩。
▲ 西藏拉薩。
▲ 西藏拉薩。
▲ 西藏拉薩近郊。
▲ 西藏,往日喀則路上。
台灣人被視同外國人,進入西藏必須辦理「入藏證」。不過當年的入藏證聽說比今日好辦,只要參加旅行團就辦得下來,參團前後的時間,依然可以在拉薩周邊自由行動。
▲ 西藏日喀則附近。
▲ 西藏日喀則附近。
▲ 珠穆朗瑪峰。
▲ 四川成都。
▲ 廣東湛江,颱風過後。
▲ 廣州沙面,台灣銀行舊址。
這個「台灣銀行」嚴格說起來,不是現在的台灣銀行,而是「日本的台灣銀行」,而沙面是當時廣州的租界,所以有很多外國銀行、商號。